中国港口业务在经济风暴面前,难以独善其身

     打小起,我们就经常听的就有首歌唱:你是我的大伞,我是我躲避暴风雨的港湾,但是,如果连港湾都是大风大雨的,我们又改何去何从呢?

   上海国际港务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 (简称:上港集团)本周公布的上半年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了9.6%,这一点不奇怪,因为这期间上海港的输出货值同比仅增长2.7%,远低于2011年的16.0%.上港集团运营着全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。

  但问题是情况可能变得更糟。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调查显示出口订单正在持续减少。汇丰8月份PMI出口订单指数降至44.7,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,也是2009年3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。  对比2009年上半年,当时上海港的输出货值较上年同期萎缩了22.3%,港口利润下滑了30.7%,这说明眼下的情况还没有恶化到全球金融危机时的程度。    此外,向欧美市场出口成品的中国制造商所进口的零部件总量持平,也暗示中国制造业对未来感到悲观。    欧洲危机总有一天会落幕,但中国港口的伤痛会持续得更久。劳动力、电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,加上人民币升值,已经削弱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和作为低成本制造基地的吸引力。转变的苗头已经出现,麦格理(Macquarie)称,2011年年初以来,美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增速已经超过美国港口。这意味着,一些美国制造商已经将生产线布置在离本土更近的地方。

   上海码头作为中国经济的指向灯,众多的世界项目都在上海举行,上海码头对促进整个上海和周边地区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,在经济风暴面前,对于一个完全对外开放的一个港口来说,就算港口发展得再好,地区的经济再强,想脱离出来经济风暴的影响,完全独善其身,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分享 :